古蜀文明 

青銅人形立像,高202公分,穿著燕尾服的後裙。
推測他的身分是集合神巫王於一體,最具權威性的領袖人物。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上左:無頂覆筒帽人頭像
上右: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金面罩或許有娛神,使神更靈驗的作用。)
下左:銅人面具
     (面具功能在於作為請神靈降臨,祭祀祈禱的對象。)
下右: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銅像中最具寫實風格,
      推測可能是古蜀國女巫的形象。)

古蜀文明

下圖:銅跪坐人像:頭戴面具,態度恭敬嚴謹。
     推測其身份可能是古蜀國貴族正在祭祀祖先或神靈。

古蜀文明

上圖:青銅獸面具
    (蜀人將這種相貌兇猛威嚴的神獸作為辟邪除患的神物,
     加以崇拜及祈福。)
下圖:虎形器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額飾縱目面具(方形面具,倒八字眉,眉尖上挑,
             眼球柱狀外凸,耳朵向兩側展開)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花鳥銅樹

古蜀文明

上圖:銅鳥
下左:羽冠銅鳥立於銅花朵的果實上。
下右:人面鳥身神物(代表當時諸神最崇仰的天帝)
     戴面罩,雙眼外凸,與縱目面具眼球類似。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古蜀文明 

延伸閱讀:http://big5.huaxia.com/jxtf/sy/gscq/2004/07/802912.html  

1984—1997年在四川盆地東緣長江南岸的巫山大廟龍骨坡地點,經數次發掘,發現了早更新世早期地層裏的直立人左側下頜骨、臼齒、上內側門齒以及大批哺乳動物化石和大量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經研究,人骨化石代表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直立人巫山亞種”,其生存年代距今200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它說明亞洲南部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中國雲、貴、川地區很可能是解開人類起源謎團最有希望的地方。
   
    “巫山人”是四川盆地東緣早期人類化石,晚期人類化石則發現于四川盆地西部。1951年在資陽黃鱔溪出土了被命名為“資陽人”的“新人” 頭骨化石,它已較多地顯示出了蒙古利亞人種的特徵,屬於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種。據研究,資陽人係一中年以上的女性。一般認為,1951年發現的“資陽人”,和 1980年在四川盆地南部發現的“筠連人”化石,都屬於 “晚期智人”,距今5萬年至 10萬年。

    巴蜀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分佈較為廣泛,迄今發現的主要遺址有:漢源富林鎮、資陽鯉魚橋、銅梁張二塘、成都羊子山、遂寧起郪口、安岳龍臺、攀枝花回龍灣、重慶九龍坡、豐都煙墩堡等地點。這些遺址出土的石器類型各異,它說明在四川盆地各處活動的古人類,是不論活動範圍、經濟生活還是文化特徵都不盡相同的原始社會群體。
   
    巴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已發現兩百多處,如星羅棋佈,廣泛分佈。東起巫山,西至雅礱江、大渡河,北自閬中,南到長寧,其時代大致 在距今8000年至4000年之間。不僅表明人們的活動範圍比舊石器時代廣 泛得多,而且經濟文化生活也發生了普遍進步。
   
    盆地東部有著名的大溪文化遺址。巫

    山大溪共發掘遺址500多平方米,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700余件。從大量出土文物的分析可知,這時雖然出現定居農業,但漁獵經濟仍是主要部門。陶器有黑陶,也有彩陶,表明同北方的仰韶文化互有影響。彩陶碗上有谷穗紋飾,表明稻穀是巴蜀主要農作物之一。玉製品很多,琢磨精細,光澤可鑒。另有象牙、獸牙及骨制裝飾品,還有人面玩具。大溪文化的年代,大致距今5300~6000年。
   
    盆地西部主要有廣元營盤梁細石器遺址,這是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的文化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是比成都寶墩文化遺址稍早的文化,其基本特徵顯現出邊堆山遺址與成都平原蜀文化有一定的承襲關係。
  

    川西高原和山地則有安寧河谷的西昌禮州遺址、岷江上游汶川、茂縣、理縣等地20多處遺址、大渡河流域漢源的多處遺址、青衣江流域的天全、蘆山、夾江、峨眉等縣的30多處遺址。它們說明盆地西部邊緣和橫斷山脈,早有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在活動。
   
    四川盆地內星羅棋佈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為巴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準備了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巴蜀先民同中華民族內部的其他民族一樣,曾經在豐富的歷史文獻中留下瑰麗迷奇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傳說。
   
    根據傳說,巴蜀皆為黃帝子孫,是高陽氏額領的一支,有著悠久而獨立的始源。
   
    在蜀地,很早便有蜀王祖先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前後相繼的記載。大概說來,蠶叢、柏灌時代反映著採集經濟為主的生活,魚鳧反映著漁獵經濟為主的生活,杜宇則已進人以農業為主的時代,開明則成為拓地千里的強國。據羅泌《路史·余論》說:開明氏共歷350年,至秦惠文王27年(前316年)而亡,則鱉靈建國相當於春秋中期。那麼,春秋中期以前應是古蜀王祖先的傳說時代,其具體時限已無法知曉,我們只能大致看出蜀人先民由蠶叢時代的居於岷山石室,到柏灌時代的降居灌口(今都江堰市),再到魚鳧時代進人成都平原,杜宇時代就以大力發展農耕的長期歷史發展進程。而春秋中葉以後,特別是開明氏九世開明尚遷于成都後,蜀國才進人有世代可紀的信史時代。
   
    巴與蜀大致以今天的涪江為界,涪江以東的部分四川省地和今重慶市的全部,為巴的範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記載,武落鐘離山(今湖北長陽縣)有巴氏、樊氏、KKK氏、相氏、鄭氏等五姓,五姓共約擲劍,唯巴氏子務相中石穴,共約乘土船,唯巴氏不沉,於是被立為君長,乃從夷水(清江)至鹽陽建國于夷城。這個故事來源於《世本》,應是巴族最古的傳說。川東的巴人以板楯蠻(賨人)最為有名。板槍是一種特殊木盾,故賨人又稱板楯蠻。至於巴人的統治者,則是宗姬的後代,稱為“巴子國”。巴子國在川東地區先後建有王都,即墊江(今合川)、平都(今豐都)、閬中、忠州、枳(今涪陵)。
   
    近年來,在成都平原的新津縣龍馬鄉寶墩村、溫江縣萬春鎮魚鳧村、都江堰市大觀鄉芒城村、鄲縣三道堰古城村、崇州市元通鎮雙河村及隆興鎮紫竹村,先後發現六座古城遺址,並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被命名為“寶墩文化”。這一系列發現為探索三星堆遺址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途徑,昭示著古蜀文明的起源。
   
    六座古城都建在平原衝擊扇河流間的相對高地上,分佈于古岷江幹道及其支流文井江河道旁。其中最大的寶墩遺址面積達66萬平方米。當時的經濟應已是定居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混合經濟。生活用具中的大量灰陶從考古學上反映出與中原龍山文化不同的特徵,而為蜀文化所獨有。六座古城的時代,在距今3700年至4500年之間,其文化內涵有互相繼承和連接的關係,最早的是寶墩遺址,芒城緊接寶墩晚期,雙河稍晚于芒城而接近於古城和魚鳧的早期。古城早期與魚鳧早期古貌接近,而魚鳧晚期則為諸遺址中最晚一期的文化,呈現出從寶墩文化向三星堆二期轉變的特徵。
   
    成都平原古城址群的發現,使我們對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至夏商之際的文化發展線索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知道,文明的起源大體經歷了農耕聚落形態——中心聚落形態——都邑國家形態三大發展階段。農耕聚居形態大致相當於四川盆地內星羅棋佈的諸新石器時代遺址階段,是向文明起源發展的準備階段。而中心聚落形態正與寶墩文化相當。城是中心聚落的重要標誌,而具有特殊意義的大型房屋建築的出現則標誌著蜀人酋邦的形成,也標誌著長江上游古文明中心的出現,這是古蜀文明的起源階段。寶墩文化的下限與三星堆文明一、二期相銜接,它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已出現都邑國家形態的三星堆三、四期文化的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使早期古蜀文明達到鼎盛。
   
    至於盆地東部的巴文化區域何時進人文明時代,還是一個正在探索的課題。不過,三峽庫區內已發現新石器晚期遺址說明其文化也相當進步。在巫山縣雙堰塘遺址發現的早期巴的都城,則說明巴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進入了文明社會。
   
    巴蜀地區古文明發展的鼎盛的標誌,是中外著名的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1929年,相繼在廣漢月亮灣和三星堆等地發 現玉石坑和建築遺址。1986年7月和8月,震驚中外的兩個祭祖坑遺物相 繼重現於世,被譽為“比秦代兵馬俑更加不同凡響的青銅文明的重大發 現”。
   
    三星堆遺存共分四期。最早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其上源與寶墩文化 相銜接。最晚的在商末周初。最引人注目的文化遺物在二、三期,時代距 今4070—2875年,相當於中原的夏商、殷周之際或西周初期。這裡有由高 大的城墻和深廣的城壕所圍繞的古城,古城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城內外 遺址群已出土數萬件青銅、玉石、象牙、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兩個祭 祖坑內出土早蜀時期的青銅人立像、面像、頭像;神樹、龍、蛇、鳥獸; 金面罩、金杖;玉石禮器璋、瑗、圭、壁、戈、矛、鑿;象牙和來自南方 印度洋的海貝等稀世珍寶上千件。其中,有全世界最大的高達2.6米的青 銅立人像,有造型奇特、眼球如圓柱狀突出的巨型青銅人面像(其中最大 的寬達138釐米,高達64.5釐米,這也是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青銅人面像)。有金罩頭像,十分罕見。有全世界最長的金權杖,上刻有頭戴王冠的人像,象徵著君王的神聖與權力。青銅神樹高達4米,上有枝、葉、花果,枝間和枝頭立有十鳥,挂有龍、刀、劍等物,與《山海經》所記建本形象十分相似。
   
    廣漢三星堆遺址是國內外罕見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不僅為蜀文化的研究,也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打開了新的寶庫大門。三星堆遺址加上成都十二橋發現的商周時期大型幹欄式木結構建築群和宮殿遺址以及成都羊子山發現的方形三層巨型祭祖土臺遺址,充分表明古蜀都邑國家已經形成,經濟文化發展水準已經很高。這個與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時存在的古蜀王國所創造的古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個光輝的高峰。它表明在多元一體的中華古文明中,古蜀文化是有獨立始源、獨立發展、獨具特色、璀璨多姿的一朵奇葩。同時,它出土的玉石牙璋、陶盉等源自中原二里頭夏文化,玉禮器和青銅禮器源自商文化,陶器上的紋飾如雷紋、重菱形紋來自商周文化,說明古蜀文明又是在中華民族古文明母體內受中原文化強烈影響和融匯而孕育出來的獨放異彩的一支地方性文明,早已與外界保持著交流渠道,絕不是一個封閉落後的盆地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eric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