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遊覽區  

河南鄭州西北的黃河遊覽區,可以搭乘黃河特有的氣墊船暢遊黃河中下游交界之處,親近母親河的懷抱。

這種氣墊船是水陸兩棲的,上船前,氣墊像洩了氣的皮球癱軟在地上。一旦要出發,師傅發動引擎,氣墊便充滿了氣往前行進。不但在陸地及沼澤上行駛的非常平穩,行經草地也如履平地,簡直就像草上飛一樣,最後從支流進入黃河,天寬地闊的在母親河的懷抱中暢行無阻。

黃河遊覽區   

船上的解說小姐除了介紹氣墊船的特色及保養方式,還導覽黃河沿岸的景觀歷史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桃花峪——象棋「楚河漢界」。

氣墊船中途還開上沙,停船讓我們下去踩踩黃河的泥土。在這牛皮地上,黃土軟彈,走路也不會陷下去。一些遊客裝黃河河水及泥沙做紀念,還有人帶著馬在沙洲上讓遊客騎。

我們去黃河時剛好是黃河水漲起來的時候,為了預防黃河的河床繼續升高,所以中國最近在中游興建了小浪底水庫,每到夏天就會洩洪,藉著水勢較為湍急,使得河水可以沖刷淤泥,並且有把握二十年內河床不會再升高!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炎黃二帝巨大雕像,是世界最高的雕塑之一。其中較高的是炎帝,較矮較和善的是黃帝,是太行山真石所雕刻而成。廣場上總共有九個鼎,象徵一言九鼎,問鼎中原,。
炎黃鼎的造型繼承了西周青銅文化的傳統,又具有現代青銅器的特色。鼎身裝飾有十二座高山,十二條河川,象徵五千年中華文明山高水長;十二隻飛鳳翱翔於
山川雲天之間,顯示中國一派吉慶祥和景象;鼎口有三對飛龍在天,意為今日之中華正在奮力騰飛;鼎座上的五十六條夔龍則象徵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黃河遊覽區  

<參考資料> 

    炎黃二帝是傳說時代的英雄人物、遠古兩大部落集團的領袖、其活動區域主要是黃河中游,即中原地區。黃帝時期發明了衣服、舟車、文字、指南針、音律等;炎帝時期發明了農業、養殖、農曆、醫藥等。“炎黃二帝”是中華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力量的象徵,開拓和創新的化身,是中華文明淵源流長的標誌,它凝聚著炎黃子孫的情思。

  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感情,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心願,1986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籌建委員會發起了在中國鄭州興建炎黃二帝巨型塑像的倡議。此倡議得到了海內外廣泛的支持及中央、省市領導的關注,1991年9月12日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向陽山下舉行了隆重的炎黃二帝奠基儀式,揭開了興建二帝巨塑工程的序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地處中原的河南,文化積澱極其深厚,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旅遊的熱點,鄭州市黃河風景名勝區位于黃河中下游交界處,是國家旅遊黃金線路——黃河之旅的龍頭。站在旅遊區嶽山之巔,西望雄關漫道層巒疊障,北望太行氣勢雄偉,東望華北大平原,一片蒼茫,大河東去氣象萬千,京廣鐵路與107國道橫貫南北,黃河風景名勝區距鄭州20公里,距黃帝故里—新鄭縣70公里,是“炎黃二帝”巨塑的理想選址。

  巨塑具體位置的選擇曾先後提出四個方案,通過論證將炎黃二帝巨塑選定在黃河風景名勝區內老鐵路橋西側的向陽山上,向陽山海拔166M;面向黃河雄偉壯觀,這裏不僅山前可建大型廣場,且距黃河鐵路橋最近處僅600M,距橋北端最遠處為2.6公里,每天過往黃河的十余萬旅客均可瞻仰炎黃二帝巨塑的雄偉形象。

  該工程主體部分包括塑像、廣場、紀念壇三大部分,按中國傳統手法,佈置為中軸線,軸與磁北交角為北偏東22°。

  塑像座落在黃河南岸的向陽山上(取名始祖山),高為106米,由兩部分組成,上部頭胸部分系由鋼筋砼框架結構支撐外殼、外殼面採用條石雕砌,其下部以山體為像身。巨塑以山為體,使山人合一,渾然天成,融黃河、黃土、黃帝三者與一體,以體現與大地共生,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的藝術效果。黃帝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是最早統一華夏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炎帝為中國的農業神,構思的二帝像用花崗岩雕築而成,一個威武剛強、鳳目龍隼、氣宇軒昂,一個廣額純樸、智慧慈愛,他們包容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品質,體現了不屈不撓、勤勞勇敢和開拓前進的宏大氣概。

  炎黃二帝廣場寬300米,長500米,從像前一直延伸到黃河老灘,總面積15萬平方米。廣場按地形分為三級,在三級廣場上有一紀念壇。一級廣場中有一大鼎——炎黃鼎,高6米(已建成),二級廣場兩邊對稱放置鐘與鼓,各高5米,三級廣場壇道兩側分置鑄銅八鼎,各高4米,與炎黃鼎合成九鼎之數。古有夏鑄九鼎的記載:夏禹治水統一各部族之後,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徵九州”,以紀念九州的統一,因此九鼎就成了傳國的重器。在巨塑廣場設九鼎,其寓意是:象徵祖國領土完整,江山永固繁榮昌盛,永遠鼎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設九鼎也含有九州炎黃子孫共祗先祖之意。設鐘與鼓,喻鐘鼓長鳴,炎黃子孫戒驕戒躁,自強不息。

  紀念壇是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物,占地面積為90×90——8100平方米,壇分三層,呈金字塔狀,頂層面積約570平方米。紀念壇是每年清明和中秋節時祭祖舉行大典的地方,屆時世界各洲炎黃子孫代表團在此舉行祭祖儀式並相互交流與合作,共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紀念壇內面積約有5000平方米,設《功勳館》、《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影視、資訊網路廳》等,中廳內有56民族大團結浮雕和一長明火炬。象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壇兩側,廣場綠化帶中設計兩座紀念館——《炎黃子孫姓氏源流館》(或叫《百姓先祖館》)和《炎黃子孫在海外館》。此外,在廣場周圍興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像100尊。

  該專案從1986年倡議至今,歷經18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到1990年,為項目初設階段,主要是研究炎黃巨塑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選址問題。第二階段從1991年到1995年,為項目的設計階段,主要是研究如何建的問題,這期間對方案的的設計五易其稿,召開了11次論證會,先後由國內10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初步確定了設計和建設方案,並分別辦理立項、規劃、開工許可等手續。第三階段,從1996年至今,為籌資建設期,這期間先後籌集到一定的建設資金,炎黃巨塑基礎的76根樁基和基礎層已經完工。歷時18年,這項工程一直由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負責,以民辦、社會募捐的方式進行建設,而長期以來募捐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資金始終得不到落實,拖至現在仍未完工。工程雖未完工,但經過長達18年的策劃宣傳,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已經有了相當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http://henan.sina.com.cn/tour/tourpic/2009-06-03/1314948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eric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