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1 7/3(三)5號地鐵天壇東門(北門進→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九龍柏→回音壁皇穹宇→圜丘壇、欞星門→南門出)→鮮魚口→前門大街→大柵欄→2號地鐵崇文門

天壇  

放妥行李,吃了KFC的老北京雞肉卷,便搭飯店旁5號地鐵到天壇東門,走了好久才從北門入。天壇北側轉角是圓弧形,南側轉角是直角,象徵「天圓地方」。上次來只參觀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後便從長廊離開,今天天氣好,鬥志高昂,可以好整以暇的深度旅遊。但是範圍太大了,最後也只走完走軸線的部份。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天壇   

  鮮魚口、前門大街、大柵欄舊地重遊。在鮮魚口吃晚餐,老北京特色小吃~豆汁、焦圈、炸醬麵,箇中滋味要自己來嘗嘗才能體會。其中豆汁號稱北京的臭豆腐,只有在地人才會喜歡喝,滋味很特殊的。

大柵欄

大柵欄

大柵欄

大柵欄

http://celloeric06.pixnet.net/blog/post/29496658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http://celloeric06.pixnet.net/blog/post/29501549北京.前門天街~大柵欄 

 

【北京小吃 不喝豆汁兒算不得真正的北京人】

其實在豆汁兒的“考驗”下,不少真真正正的北京人也敗下陣來:委實受不了,甭說喝,看著別人喝得有滋有味的樣子,都因受不了豆汁兒衝鼻子的味兒而心裡不舒坦。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個兒字,若沒有這個輕讀的語尾,聽者就會不明白你的語音而生誤解。
梁實秋先生《雅舍談喫》說: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隻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我小時候在夏天喝豆汁兒,是先脫光脊梁,然後纔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乾隆十八年十月發交內務府的一道諭帖,其內容是:“近日京師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乾隆朝之大臣)檢察,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當時內務府大臣)招募制造豆汁匠人二三名,派在膳房當差,所有應用器具,準照野意膳房成例辦理,並賞給拜唐二缺以專責成”。這道諭帖說明豆汗是從乾隆朝開始問世的,至於什麼人發明的,無從查考。
粉房中水磨綠豆制粉條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下腳,經過發酵後再熬熟,就是豆汁兒。《燕都小食品雜詠》豆汁粥詩雲:“糟粕居然可做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
豆汁兒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種。當天做成的豆汁兒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變成酸甜,第三天則隻酸不甜。
清宮御膳房飯局裡所做的“豆汁粥”,有三種做法:勾面兒(豆汁熬熟後,少許純綠豆粉調成稀糊,對在豆汁裡,這種豆汁味道清甜)、下米(在豆汁裡加入一碗米同熬,這種豆汁甜而酸)、清熬(不加任何別的原料,隻清熬豆汁,這種豆汁隻有酸味,過去街頭豆汁挑子上所售的豆汁,便是這種)。
據單好豆汁兒這口兒者稱,一碗豆汁兒加上一碟兒辣咸菜絲兒,占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是為人生的期盼。
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腌雪裡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也頗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eric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