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在這一片高原上幾乎不生草木,只看見黃色的石頭起伏於山谷中。
它是被四個城市所包圍著,
所以卡帕多奇亞只是一個區域名,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
忽然看見有好幾根石柱都有洞,原來就是以前人們居住的精靈屋,
1955年之後就沒有人居住了,
因為有落石問題及坍方,所以政府勒令搬遷。
每一根石柱都約有五六層樓,看起來高聳入天際。

還有個烏奇沙城堡,是塞爾柱時期留下來的,
烏奇沙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地方,
在這裡可以俯瞰卡帕多奇亞的山谷!
「卡帕多奇亞」意思是「駿馬之鄉」,
昔日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裡,用絲綢交換駿馬到蒙古!

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卡帕多奇亞~哥樂美

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卡帕多奇亞~烏沙奇  

延伸閱讀:http://www.turkeytoursonline.com/information/capp-info.php3

卡帕多奇亞(奇岩區)Cappadocia

簡介 Introduction

數百萬年前,當卡帕多起亞(Cappadocia)東西面兩座火山:Erciyes及Hasan大爆發,火山灰泥涵蓋了整片卡帕多起亞地區,岩漿冷卻後,人類的足跡就跟著踏上這塊土地,考古證明早在西元三千五百年前,住在這裡的人們就有了女神崇拜、精巧的珠寶及陶磁手藝。 
古老人類看到的卡帕多起亞和現在所見的已經大不相同了,風化及雨水的沖刷,刻出大地的線條,軟土泥沙流逝,堅硬的玄武岩及石灰華突兀地挺立,或形成山谷,或磨出平滑潔白的石頭波浪,更留下傳奇的仙人煙囪,以及基督徒利用高岩巨石避難的洞穴社區。 
卡帕多起亞最明確的歷史是西元前1200年,西臺人在火山怪石區首先建立了強大的帝國,卡帕多起亞自此陸續出現在各頁歷史中,東西文明在此衝擊,但不同的文化沒有被湮沒,反而深化彼此,這種成績就和自然的力量同樣神奇。 
繼腓尼基人自歐洲跨海而來後,波斯人正式給它「美麗的馬鄉」─Cappadocia之名,因為這裡進貢了最健壯的馬和金、銀藝匠;消滅波斯的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屬下,將「美麗的馬鄉」勢力擴張北至黑海、西到幼發拉底河,希臘化文明因此主宰整個地區,希臘人也大量移民至此。 
基督教從萌芽起,卡帕多起亞就是最虔誠之地,不但有多位聖徒聖者出身此地,教堂、修道院、隱士修行所佈滿整個區域,先知施洗者約翰等人更在此留下足跡,即使是信奉回教的突厥人在十一世紀佔領安納托利亞高原後,這兩大宗教、先來後到的住民們和平相處,教堂和清真寺相鄰,回教徒甚至只是加建個尖塔,就把教堂當清真寺用,基督徒們也沒有意見。 
那是一個和平共存、共同抵禦外敵的時代,也是豐富卡帕多起亞文化最深的時代。強悍的阿拉伯人入侵,讓基督徒和回教徒一起利用奇岩怪石,鑿出洞穴住家、洞穴教會,一大片巨石甚至就是一個洞穴社區,巨石內錯綜複雜,廳室無數,最大洞穴社區可容納高達六百人。雖然現在只有很少數貧困的吉普賽人仍住在某些洞穴中,但手腳並用攀爬上巨石社區,想像洞穴社區的生活景像,也是卡帕多起亞的賣點之一。 
洞穴社區易守難攻,地下城更是嘆為觀止,不知從何時起,卡帕多起人所有地上的活動,包括豢養牲畜、釀酒、生活、教育,全都轉進地下,而扺禦阿拉伯軍隊的基督徒更巧妙地利用地下城:窄而複雜的通道只容一人進或出,垂直開口的通氣孔、循環系統可以讓最底層和最上層的空氣一樣清新,而利用槓桿原理推動的兩噸重大圓石門,更是地下最堅固的堡壘……地下城許許多多不解的秘密讓它成為卡帕多起亞的另一個傳奇。 
隨著鄂圖曼帝國的強大,回教勢力勝過基督教,但卡帕多起亞的基督徒仍然享有宗教自由,直到1924年,希臘、土耳其交換住民們,基督徒撤出卡帕多起亞,但留在卡帕多起亞的教堂、修道院、具有地中海門飾窗雕的住宅,依然是當地人刻意保留的美麗資產。 
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中央的卡帕多起亞,東到凱瑟利(Kayseri),西到阿克薩萊伊(Aksaray)、南到尼第(Nigde)、北到哈裘倍克塔修(Hacibektas),廣達二萬平方公里,就觀光價值來說,由奈夫夏(Nevsehir)、葛勒梅(Göreme)及厄古普(Ürgüp)構成的三角地帶,是卡帕多起亞的精華區,區內最重要的兩處地形美景及宗教重區,一是葛勒梅露天博物館,一是濟爾維戶外博物館,在前者可見洞穴教堂,後者則是綿延的奇岩山谷、仙人煙囪等。

  • 葛勒梅露天博物館(Goreme open musuem) 8:00-17:30

    葛勒梅露天博物館的面積相當大,夏天時日照可能使溫度高達攝氏40度,所以走在博物館內要注意防曬及補充水分。
    存在葛勒梅露天博物館(Göreme Açik Hava Müzesi)的教堂約莫有30座,全是九世紀後,躲避阿拉伯的基督徒鑿開硬岩,以十字架形式、圓拱蓋教堂,畫上的壁畫更是藝術傑作。

    在九處開放的教堂中,有的壁畫是以線條及幾何象徵圖案來崇敬上帝,如芭芭拉教堂(The Barbara Church),也有如托卡利教堂(The Tokali Chruch),不但是露天博物館內最大的教堂,更有神情最傳神的壁畫,藍底紅線條及白色的運用,教人嘆為觀止。

    伊拉尼教堂(The Yilanli Church)內一幅怪畫像,一位裸體白鬍老翁,卻有著女性的胸部,那是傳說中的埃及聖女Onouphrios,由於長得太美,不斷遭到男人的騷擾,讓她無法專心修道,於是她每天向聖母祈禱,終於神蹟發生了,上天讓她的面容變成他,半男半女的Onouphrios的虔誠讓她列晉封為聖。

  • 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 Yeralti underground city) 9:00-17:00

    從何時起、何人開始挖掘地下城已經不可考了,比較可靠的考古證據也只說明自西臺文化時期起,地下城就開始有了雛型。

    卡帕多起亞的地下城是複雜的生活機制,其中隱涵的神秘及未解的謎語。

    空氣循環系統是最顯見的設計,垂直而建的通氣孔深達70至80公尺,提供地下四萬平方公里,可讓高達九層的地下城,最底及最上層保持攝氏13至15度的均溫,也因此每一個地下城都很適合釀酒,更不怕惡劣的氣候。

    地下城大概在8世紀後就漸漸荒廢了,直到本世紀才開始一一被發現,目前可知的有36座,而每一座可參觀的部份是全城的20%至40%左右而已,以最有趣、卡帕多起亞第二大的地下城─德林古優地下城(Derinkuyu Yeralti Sehri)為例,共有八層,預計約有三至五千人避難於此,大圓石門的設計完整可見,公社生活的種種痕跡清楚可見,是體驗地下生活最好的地下城。

  • 恰烏辛(Cavusin)

    由於岩山的崩落,原本是歷史小城的恰烏辛(Çavusin)幾乎在數十年前就廢村,而移到現在的公路旁,但恰烏辛教堂(Çavusin Kilise)遺跡還是吸引驛絡的觀光客,因為它的天井壁畫依然亮澤無比,紅、白、綠、褐的著色,細緻而鮮豔,教人無法相信那已是數百年前的作品。

  • 濟爾維戶外博物館(Zelve open museum)

    卡帕多起亞各種不同造型的仙人煙囪、美麗的自然景觀,全都集中在濟爾維戶外博物館(Zelve Açik Have Müzesi)了。站在濟爾維戶外博物館不知邊際何處的怪石谷地中,真的可以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想像一下風吹雨刷如何將火山熔岩大地,切割出山谷、波浪石及仙人煙囪。

    幾乎濟爾維戶外博物館所有的岩石都有開口,或大或小,有的是住家,有的是教堂,更多是基督徒的避難所,當然在這些洞穴社區的更上方(岩石的最高處)還有鴿子洞,是非常完整的卡帕多起亞人的生活縮影。

    在基督徒廢棄的洞穴則由回教徒接手,一處有著十字架結構教堂、回教尖塔的清真寺,依然完好,提醒那一段不同種族、宗教和平共存的美好時代。

  • 巴夏倍(Pasbag)

    巴夏倍(Pasbag)有著全卡帕多起亞最美、最可愛的仙人煙囪(Fairy Chimney),這裡除了是卡帕多起亞的最高處外,玄武岩的仙人煙囪全是多頭式、載尖帽的,非常特別,傳說精靈就住在這些煙囪石內,所以才會有仙人煙囪的名稱。

  • 阿凡諾(Avanos)

    在阿凡諾(Avanos)市中央留過一條「紅川」,這條土耳其最長的內陸河,富含鐵質,所以從紅川取出的土壤非常適合做陶器,而造就了卡帕多起亞的陶磁小鎮阿凡諾。

    阿凡諾有許多陶磁工作室,不但可參觀他們的工廠,看看美術人員描繪花紋、如何利用西臺帝國傳承自今的古法製胚,更有龐大的展示間讓你慢慢可以採購。不少工作室從鄂圖曼時代起就供應皇室所需,至今仍是名廠名牌,只要購買任何一只作品,就會附上證明書,增加價值,工作室的人員更不吝惜介紹數萬台幣一只的裝飾陶盤。

  • 烏奇夏(Uchisar)8:30-18:00 10月至3月8:00-16:30

    所謂的烏奇夏(Uçhisar)是「第三個堡壘」的意思,另二個則是厄古普(Ürgüp)及歐塔希沙(Ortahisar),但以烏奇夏的地險最顯著,除了它挺立在一片平原上外,數個圓椎型的相連巨岩形成的龐大社區,從這個巨岩上數不清的洞口可知,據說在外敵入侵時,平時就在洞穴社區存水糧的居民,可以躲上數月不必外出。 

  • 鴿子谷(Pigeon Valley)

「鴿子谷」(Pigeon Valley)是一個自然奇景,在一個峽谷地兩旁,有數不清的大小鴿子洞,鴿子對卡帕多奇居穴居居民來說,不但有傳信的意義,也是營養及肥料的來源,所以在洞穴社區內或附近,都可發現大量的鴿子洞,但像鴿子谷這樣規模的鴿子洞谷卻是卡帕多起亞地區絕無僅有的。 

  • 歐塔希沙(Ortahisar)8:30-18:00 10月至3月 9:00-16:30

    歐塔希沙城(Ortahisar Kale)是一巨型洞穴社區,是基督徒的避難所。

    歐塔希沙城是平頭式的龐大石塊,由於崩落之故,每一個穴居的開口都已完全洞開,想必過去的歐塔希沙城應該比現在狀觀得多。登頂後可以望見整個葛勒梅鎮,城下的小鎮有多座教堂,其中一座名字是葡萄教堂(Üzümlü),可見釀酒是這裡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其他還包括織地毯等。


  • 厄古普(Urgup)

    位於特曼尼山丘(Temenii Hill)下的厄古普(Ürgüp),舊名叫Osiana,早在亞歷山大帝時代就出現在地圖上,自此就沒從地圖上消失過。

    除了四周圍繞的岩石奇景、豐富的特產品帶來絡繹的商旅,厄古普更在歷任市長的帶領下,以集體建設的方式,讓卡帕多起亞的美景順利轉化成觀光資源,而突厥鄂圖曼時代,更是大力建設此地,所以厄古普現在是奈夫斯夏省(Nevshire)最富有,也是景觀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厄古普鎮的市中心在吉姆夫利耶廣場(Cumhuriyet Meydani)四周,離長途巴士站(Otogar)走路約五分鐘,附近有旅遊服務中心、銀行、旅行社及旅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loeric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